top of page
圖書館裡的女孩

失语之症,结舌之

数说文字失语症“患者”

 

 

不知从何时开始

我难以开始一段文字

不知道如何描述我的想法

我知道 冬天很冷 夏天很热

我知道 他很善良 也很无私

却再也写不来四季缤纷的风味

再也道不出冷暖的人性故事

对我而言

文字成了待解的棋局

身处局中

而当局者迷

 

你好,我是文字失语症“患者”

​你呢?

 

——一位文字失语症“患者”的独白

​研究说明

本文的研究洞察主要基于文字表达能力衰退的人群的定量调研和深度定性访谈。

“文字失语症”并不是疾病,而是一种表达能力的弱化。“文字失语”并非由病变导致,在某些场景中,“文字失语者”可以进行正常表达;而当需要进行逻辑完整、复杂长篇的表达时,他们就会“宕机”。

研究说明.png
講故事的時間

Hi,
​我是文字失语症“患者”

    “求助,该怎么描述这组照片?”、“如何配文字?”、“求助,如何形容思念?”......

    这些一个个真挚的发问来自于一个豆瓣名为“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的求助小组。截止2021年10月,小组已经发展为一个具有16万人的庞大群体。正如组名——“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所示,这个小组的成员多出现了文字表达能力匮乏的问题。

    你是否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想表达夸赞时即刻蹦出词语:yyds(网络热词,意为“永远滴神”)和绝绝子?想要表达时却总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或句子?通过对豆瓣小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的相关调查发现,人们的表达多局限于不断被制造出来的网络热词中,如何正确使用文字进行表达已成为当代人的一大困扰,这也启发着我们去认识这一现象。

​蔓延的失语角落

​    根据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到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表明“文字失语”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不可忽视的议题。

    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文字失语症”,有关文字失语的新闻资讯总体上呈现出增长的态势。2017年-2021年期间,资讯指数(以百度数据为基础,将网民的阅读、评论、转发、点赞、不喜欢等行为的数量加权求和得出资讯指数)增长了近5倍,这表明社会媒体予以了更多的关注。

​​民众语言匮乏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

​“文字失语”的资讯指数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患者”画像


 

1.年龄
在出现文字失语症现象的群体中以Z世代为主,其中19至25岁年龄段的占55.38%,其次是14至18岁的学生群体,占比18.1%,其他年龄段出现概率较小
2.性别
女性占比高于男性,占比68.57%
3.学历
绝大多数为大学生群体,占比接近七成
4.地域
​超过35%的“患者”来自东部沿海地区




 
長沙發人思考

​失语之下,何 之有?

錨點 1

​他们在求救什么

    “做文案3年之后,突然写不出东西来了”,“没有表情包的我几乎无法正常交流”,“感觉自己写不了长文了”......

    在豆瓣“大家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自己出现‘文字失语’现象”的问题下,网友们结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被语言表达所困的经历,议论纷纷。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的桥梁,而文字是现代人类语言最大的应用类。但是在近几年社交媒体蓬勃发展和信息泛滥的互联网沃土中,网民沉浸在自由表达欢愉中的同时,却陷入了文字表达的泥潭中。

    在豆瓣小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中,16万名网民齐聚一堂,将自己表达能力弱化的表现定义为“文字失语”。小组里的“文字失语者”们希望在这片社区中这里通过练习摆脱文字失语。有人发帖求助,有人热心回答,但他们讨论的话题始终离不开精确表达的想法与匮乏语言之间的鸿沟。

    文字失语者到底在求助什么?我们抓取了小组内1179条求助帖,发现小组成员们有着千篇一律的提问格式,“怎么形容?”“怎么表达?”“如何描述?”“可以用什么词语替代?”......如何准确使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或者如何通过相近意思的表述来润色自己原本匮乏的文本,成为困惑小组成员的热门问题。通过词云图也可看出,俗语、文案、成语、词汇、句子、名字等词汇是成员们求助较高频次的对象。

微词云 (2).png

​豆瓣小组帖子关键词词云图

​悲哀不止失语

    “文字失语”现象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在网友们的自我反思与个人“诊断”中,发现文字失语的症状五花八门。位列提及次数前三的症状有“频繁使用流行语、表情包”,“文字表达口语化”,“语言匮乏,找不到合适的词语”。不敢表达、不想表达、不会表达,成为网友们的“结舌之殇”。“xswl”、“yyds”等缩写成为网友们聊天百试不爽的替代词,生动可爱亦或搞怪有趣的表情包成为网友们社交聊天时缓解尴尬的杀手锏,而当网民在脑袋里拼命搜刮如鲠在喉的词语却依然失败后,一句“哈哈哈哈”、“是真的!”“你说得对”就可以轻松应付社交场面。

文字失语症“患者”症状

​数据来源:典型文字失语症“患者”的线上访谈

     只是,充满乐趣的网络梗与敷衍的社交话术并不能抵挡残酷的现实。访谈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文字失语症患者认为“文字失语症”为自己的生活造成了消极影响。其中,超过半数的“文字失语症患者”恐惧公共发言。缺乏自信、社交恐惧、与人交谈不顺畅等问题也深深困扰着这批“文字失语症者”。

 

​文字失语症的消极影响

​数据来源:典型文字失语症“患者”的线上访谈

編碼

“空降”之灾? 而来

​何

   

 

    文字失语症“患者”为何突然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如同“空降”一般,来时无影无踪?明明是教育环境最好的一代,Z世代为何成为其中最庞大的一直队伍?本文将用以下数据来解答。

互联网孤岛与现实交流缺乏​

   接入互联网后,我国的网民数量逐年增长,截至 2021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 10.11 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 10.07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 99.6%。至今,绝大多数的人的生活都已经离不开互联网。

    Z世代的生活与互联网形影不离,他们生活中的多数需求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这使得他们远离了户外,极大地增加了居家独处的可能性。极光大数据发布的《Z世代宅人研究报告》以目前居住三线城市及以上的宅人群体为研究对象,在呈现的Z世代人群中,几乎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宅人,一定程度上反映出Z世代倾向于居家独处,现实社交较为匮乏。

 

我国网民规模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数据来源:极光大数据发布的《Z世代宅人研究报告》

    而在对525位文字失语症“患者”的访谈调查中,现实生活中每日社交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人数就超过了半成,而在5小时以上的“社交达人”不到10%。可见,文字失语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偏向独处,并不热衷于与他人在实际生活中社交。长期的独处减少了他们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也减少了语言表达的机会。

文字失语症“患者”每日社交时间

​数据来源:典型文字失语症“患者”的线上访谈

    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上网时间的增加显示出网友们对于互联网这片“乐土”的宠爱,信息大批量的生产为虚拟网络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提供了保障。作为互联网的“附庸者”,人们的社交活动也逐渐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宅男”“宅女”们可以尽情享受独处的空间。然而线下社交的缺乏使得人们面对面交流和深度表达的时间越来越少,受互联网舆论生态和意见领袖裹挟的网民们,无意中已放弃独立思考与表达的机会。

碎片化阅读
与重视频轻文字倾向

    中国短视频行业用户逐年增加,2020年6月用户规模已达8.18亿,约87%的网民使用短视频。在中国,短视频已成为仅次于即时通讯的第二大网络应用,成为网民们的“新宠”。在对525名受访者的访谈中,新闻信息的最大来源是微信公众号,占比32.1%,说明他们习惯于阅读短文、碎片化信息,而报纸等需要大量理解文字的纸质媒介占比不足1%。

    因为智能手机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成了“低头族”。“低头族”们用着碎片化时间阅读着图文并茂的短文章、刷着几十秒一个的短视频。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民们有限的注意力被各种精彩的信息吸引。而当网民迷失在快速浏览中时,他们的注意力也变得越来越难以集中,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下降,思维也趋于表面化。吃了碎片信息的“快餐”,难免就会骨质疏松,难以输出流畅、优美的文字了。

受访者获取新闻信息来源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典型文字失语症“患者”的线上访谈

​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及网民使用率

​数据来源: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

​远离书香与经典

    从2020年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来看,我国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7本,人均纸质书阅读量远低于其它国家。
    与此同时,根据艾瑞数据显示,在在线阅读的用户中,“都市职场”作为与现实生活最为接近并易引起共鸣的题材,其普适性最高。“玄幻奇幻”、“奇异科幻”等新兴题材更受年轻人追捧。眼花缭乱的网络读物扩大了读者的选择权,这些题材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喜爱。
    表面看来,人们的阅读行为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线上阅读时间逐渐增多,互联网文学食粮不断投喂,人们成为“信息巨人”。而实际上,在信息的海洋中,人们付出了时间,消耗了注意力,但却仍感到知识的匮乏,因为我们离优质内容越来越远,离经典越来越远。

​中国在线阅读用户阅读偏好情况

​数据来源:艾瑞数据

缺乏主动表达动力

    Z世代人群在社交平台中的行为中,“发布原创”的行为比例低于“参与讨论、互动”和“分享转发”的行为,且在社交平台中“只浏览”信息的行为超过了总数据量的五分之一。说明Z时代网民们更热衷于参与各大社交平台中的信息活动,而较少进行原创内容的生产。这一定程度说明Z世代对于语言表达的需求不高,而更倾向于接受信息。

Z世代在社交平台上的行为统计​

​数据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

互联网语言的束缚

    网络流行语是社会在一定时期的文字语言现象,造梗、玩梗,都是对社会现象、社会价值观的折射,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网民的情感诉求和价值取向。它复制性强,一句“绝绝子”可以在一夜之间铺天盖地;它变异性强,一个“社交恐惧症”可以引申出“社交牛B症”和“社交牛杂症”。在流行语世界里造梗、玩梗的网民狂欢里,一个个流行语横空出世,一个个流行语被遗忘。上一秒还在琢磨网络中随处可见的“永远的神”是什么意思,下一秒便在聊天框与评论区内打下“yyds!”。

    在对网络新闻评论信息进行抓取后,得出网络流行语的频次如下。“绝绝子”、“uu们”等热门词语反复出现,窄化了语言表达的用词构成。网民轻车熟路地吸收与运用快速更迭的流行语,看似是促进了表达的速率,打造出一个“文字的共同体”,实则是助推着语言的单一化。当人们的语言表达愈发依赖流行语的运用,当人们被驯化出同一性的表达模式时,文字这一展示个人独特性思维的功能便弱化了。在“yyds”、“绝绝子”等这样的流行语滥用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似乎正在退化,语文水平也越来越低下。

微词云 (3).png

抓取的流行语频率词云图

作業幫助

在前方,光明可待

    最近,网友们对于走出“文字失语”圈套的思考,反映了民众对自己的语言文化水平应用能力有更高要求。实际上,国家在一直在教育领域努力提升国民文化素养和增强民众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并且在网络监管中不断打击歪风邪气,构建良好的网络语言环境。而当下,诸如媒体、协会等更多的力量介入到了消除“文字失语”的进程中。前路可期,光明可待。

加强语文​教育
 

    文字失语现象与语文教育息息相关,破除文字失语窘境,首先需要加强语文教育,力图培养出一批语言能力优秀的青年学子。近年来,为改善我国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语言能力,相关部门开始重点围绕语文教育提质的中心实行改革,为我国青少年语文学习提供更为合理、优质的外部环境。

    自2014年新高考改革开始,语文学科在考试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得以提升。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语文试卷的卷面字数、内容及分数也有了相应的改变。而早在2018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关于《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了使社会大众语文素养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进一步提升的目标。并且从2018年开始,教育部每年都会举办“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通过竞赛方式引导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亲近中华经典,提高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高考语文试卷字数变化

​数据来源:艾瑞数据

​提升网络文字作品质量

    当下,民众对于互联网高度依赖,各新媒体中的文字作品鱼龙混杂,混淆了广大民众的视听。作品语言的优劣在塑造着民众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网络文字作品质量的任务迫在眉睫。

    在2021年整治互联网乱象的行动中,对推荐违规“自媒体”信息、标题党文章、导向错误信息文章的账号以及蹭时政热点、标题党、色情“擦边球”、规模化“洗稿”等恶意营销乱象进行整治,对内容导向把关,维护良好网络传播秩序。让网民在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中交流、传播。

​凝聚社会关注

    在充斥着网络“梗”、“表情包”、“魔性语言”的社会里,人们日常交流的氛围普遍浮躁和泛娱乐化,日益怠于考量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不少人开始反思自己的语言的贫瘠与退化,社会媒体也在各大平台呼吁关注“文字失语”,不再拾人牙慧充当“传声筒”、“复读机”,而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陷身网络洪流时也不忘追求表达的多彩与诗意。

    媒体需要积极凝聚社会关注,唤醒更多人警惕文字失语症的意识。目前,我国媒体已经开始对文字失语症予以关注。新华每日电讯发布的每日快评《不用“yyds”“绝绝子”就不会说话了?》对如今一些网民的文字表达能力变得贫瘠的现象进行反思,在微信公众号上有9.6万阅读量。在人民网将这篇文章转发至微博后,引起网友激烈讨论,在微博上获得1515转发量,2997评论量和48674点赞量,微博相关话题 #离开梗就不会说话# 有近6779.3万的阅读量。在知乎,小红书、夸克等新媒体平台上也可以看见不少关于文字失语症的讨论。江西卫视《杂志天下》节目也专门以“文字失语症”为主题做了一期名为《为表达作‘复健’》的评述节目来讨论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寻求自救途径

    目前,有许多“文字失语症”的“患者”极力改变自己贫瘠的语言表达,打破网络社交的屏蔽,形成自己独特且丰富的语言表达形式,他们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自救。

    1.关注现实生活

    追求以不同形式的语句表达生活。豆瓣“失语者互助联盟”小组每天都有像“怎么形容宿舍醒来的黄昏”、“如何不提孤独二字来形容孤独”等热帖引起讨论,追求以独特的文字来形容生活中看似普遍的现象,从而锻炼表达思维,丰富语言体系。

    2.做高水平的阅读者,主动对阅读的文本进行思考分析和联想

    出版人李昕说:“浅阅读是需要的,但止于浅阅读是不够的,要保证阅读的品质,还有赖于深阅读。”深阅读即是伴随思考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训练实现分析力、概括力、判断力、联想力,以此来摆脱对洗脑性的网络语言的依赖性应用,做自己思想的主宰。

    3.克服表达惰性,主动表达,灵活表达

    在生活中创造主动表达的机会,经过大脑思考,努力向外表达,主动锻炼表达的能力才能主动走出表达的困境。

    4.多用完整的文字表达

    有意识淡化对网语、省略、表情包、奶化语言的依赖有意识减少使用脱口而出的“魔性语言”。

​结语

    语言文字是构成社会的符码,探究语言文字,就是在发掘人类心灵的密匙,检验人类生活的底色。
    网络发展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但像“yyds、绝绝子”等网络语言的泛滥,似乎愈加使我们语言和词汇日益变得贫乏,造成了群体内和群体外的沟通障碍,成为现代社会的“巴别塔”。
    语言失去了真实的意义,也就不再成为交流的工具,我们的心智、情感、精神和创造力,趋向于衰弱和萎缩。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文化上的警醒,减少对手机互联网的依赖,去书中、去生活里,寻找一片心灵的栖息地;去主动表达,去拥抱自己不曾涉足的领域,把不同的想法、观念传递给他人。   

    相信,语言文字的“巴别塔”终究会坍塌,人类将更加了解彼此,共享灵魂、思考和爱。

作者:彭哲、胡馨麓、韩雅冰、陈雨娴、鲍磊

​指导老师:段峰峰

数据来源:

525份线上访谈以及抓取的相关数据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极光大数据《Z时代宅人研究报告》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

中信证券研究部

艾瑞数据

图片:来源网络

bottom of page